张友明教授是德国籍科学家,去年10月份,他来到青岛蓝谷,担任山东大学德国学院院长。这是一个山大与德国多所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的国际平台,目前入驻的教授有19名,博士后10名,同时引进了12位外籍专家高端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德国科学院院士2名。他们正依托“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药物并进行癌症的靶向治疗。
在青岛蓝谷,像张友明科研团队这样来自世界各国的尖端科研团队还有很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的青岛蓝谷,正在奔着这个目标奋力前行,力争成为全球海洋创新的高地。
“青岛蓝谷在设立之初,定位就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致力于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即墨区委书记张军告诉记者,2011年,青岛作出全力打造“中国蓝谷”、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战略部署。2012年,蓝谷发展规划获得国家5部委联合批复,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域。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青岛蓝谷已初步形成一个海洋科技及产业的生态圈。核心圈层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0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构成;下一圈层是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设立的海洋科研方面的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外围圈层则是已经落户的250余家各类科技型企业,以及不断积聚的众多高端海洋创新创业项目。这个生态圈已呈现出可在全球海洋科技领域比拟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高度,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尖端性上。在青岛蓝谷,既有基础性科学成果,也有应用型科研成果,许多成果具备了全球领先水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下潜7000米,是当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海燕”水下滑翔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以深海Argo、水下无人航行器为代表的一批高端装备问世,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众多高端海洋科研项目均取得突破。
广度,体现在科研团队的全球化上。仅海洋国家实验室就已引进包括3位澳大利亚院士、1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一批国际领军科学家。截至目前,青岛蓝谷累计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达到4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9人,泰山学者30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总人才的三分之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