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现在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上。因采集难、培养难、筛选难,严重制约了海洋药物研发。青岛蓝谷通过建立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解决了采集难的问题;通过整合5个国家20多个团队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采用超算虚拟+高通量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研发手段筛选难的问题,使筛选效率提高了上千倍,仅用两年时间,就发现了数百个具有成药前景的海洋化合物。
20个国家级平台、20余个高校和科研院所、数千位科技精英、多条新兴产业链条……这些全新资源的聚集、交融,正在推动青岛蓝谷形成科技研发和产业裂变三种全新的模式。
共享模式。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网站上,每年年初都会发布不同的科学考察船舶的出航时间、路线,各个单位的科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申请上船,既降低了科考成本,又大大加速了中国海洋科研的创新速度。目前,以海洋国家实验室牵头的大型科研公共平台共享机制也已经建立起来,初步形成了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链的共享。
协同模式。中尺度涡的全面立体观测就是靠协同模式完成的。“大洋中直径达100公里的中尺度涡以前有多个单位都进行观测,但全面立体观测谁都做不到。”天津大学青岛研究院教授王延辉告诉记者,由海洋国家实验室牵头的协同模式,让全面立体观测成为现实。今年,海洋大学、天津大学、中船重工、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第一次协同起来,完成了全面立体观测,并由此建起了面对中尺度涡的全球最大立体观测网。
聚变模式。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科学家的汇聚,碰撞出越来越多的“科学火花”,由此形成了聚变模式。“这种火花太多了。”采访王延辉时,他的例子信手拈来,“前段时间我在食堂碰到中国海洋大学的赵伟教授,他正在研究海洋4000米—10000米的深层环流,但是缺少水下潜器,而我们团队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就具有深潜功能,虽然当下只能潜到1000米。由此,碰撞出了4000米—10000米水下滑翔机的研究课题”。
今年9月,投资总额达450亿元的26个重大项目在青岛蓝谷集中签约。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及大项目落户青岛蓝谷,看重的正是这里平台效应下产生的全新模式。“在青岛蓝谷,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张军说。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