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科技 >

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1)

2019-01-04 | 来源: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这一刻,注定要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3日,飞行约40万公里之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嫦娥四号原来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三号成功后备份转正份,那么第二次着陆要选择哪里?我们认为应该赋予四号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射到月球的探测器和轨道器已经有100多个,但都是对月球正面的探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因此,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总体方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解释了嫦娥四号任务的由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嫦娥四号任务实际上是“两器一星”,包括了着陆器、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其中先期发射的中继星就是为了实现对地、对月的中继通信,而巡视器更多地被人们称为“月球车”。

月背任务克三难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这一面被称为月球背面。正因为背对地球,要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探测器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此外,月球背面并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也是难题。

在两位总设计师看来,嫦娥四号任务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地月L2点轨道的精确设计与控制,要使中继星稳定运行在L2点的轨道上。

其次是地月L2点远距离的数据中继。“选择L2点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距离月球7.9万公里、距离地球4万公里,遥远的距离让信号衰减的问题更棘手。地月之间通信、探测器的状态控制等,都要靠中继星来保障,还要考虑到通信时间、测控时间的延迟,因此,中继星的精准可靠至关重要。”孙泽洲解释说。

第三是复杂地形的安全着陆。吴伟仁打了个比方:“月球正面就相当于我国的大平原,地势平坦;但背面就有点像我国的西南山区,到处都是高山和撞击坑,月背可供选择的着陆区范围只有正面的1/8。嫦娥三号着陆时可供选择的区域范围长约300公里、宽约90公里,而嫦娥四号只能在有限的相对大的撞击坑里寻找相对平坦的位置作为着陆区,选择范围长宽各十几公里。此外,嫦娥三号当时是斜着降落的,嫦娥四号如果也是斜着下来就要撞山了。在复杂的地形下,嫦娥四号要近乎垂直降落,着陆时间短、航程短,风险确实比较大。” 

(责编:吴元峰)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签约15个项目71.5亿元!民权第七届冷博会开幕
  • 研究:一种基因突变可助推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
  • 一种纳米材料,以99.99%高纯度领跑行业
  • 政策助推智能网联汽车“驶”向万亿级产业赛道
  • 美国医生第二次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给患者
  • 新型电力系统需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 国内首条L4级别自动驾驶智慧高速应用在即
  • 若“一车一桩”,小区扛不住:新能源私家车充
  • 全球首个基因工程菌团体标准在浦东发布
  • 科技人物 |汪应洛 | 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大
热门排行
  • 1张雨:科研腐败部长怒 后果是否真严重?
  • 2以勤奋和智慧造就“长生不老”
  • 3屠呦呦喜获诺奖,科学界仍需努力
  • 4苗凤军:神十飞天再扬国威
  • 5唐杰强:人才支撑 夯实中国科技创新之路
  • 6郑勇:留下高科 腾飞未来
  • 7科研经费漏洞亟需制度补台
  • 8河北蓝领发明家成功三部曲
  • 9顶天立地是科技战略的关键
  • 10科技部:科研经费应真正全部用于科研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