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调研统筹,避免同一时间到同一地方扎堆调研”,近日,中办印发的《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调研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提出了明确要求。(5月19日 《人民日报》)
何谓“调研”?调查、研究也。最重要的是针对问题、对象,把工作落到实处。有的领导干部“调研”的目的不明,只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左右”的陪同下,如孟郊考中后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走马观花的形式,与其说是“调研”,倒不如说是游赏或摆谱。难怪一些领导干部,今天在这儿“调研”,明日在那儿“剪彩”,忙得不亦乐乎,“扎堆调研”的现象就出现了。
既是调查、研究,就应该在事情原有表象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升,才能创新思维,有助于工作的开展。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调研问题上非常任性,未经主要部门批准,就擅自组织、参加各种“调研”活动。而在“调研”过程中,并不是去实地考查、研讨,而是听取汇报,不管情况如何,都以“嗯”“好”“不错”等词语回应。不管领导是否批准,也不管下面汇报些什么,都任性而为,毫无主见,只看重“调研”的排场,接待的规格。如此“调研”,“堆”扎得越大,危害也就越大。
到基层调研,是为了解决基层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舞台上的跑“龙套”,走过就算完。坊间曾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如今的“调研”也似乎开始“抄”起来了。特别是一些官场“套话”,有的领导干部却用得非常“精准”。比如某领导去“调研”某地的旅游资源,所作的发言真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这里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前景看好,但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作好精心的规划才能实施。”这样的“套话”完全将“调研”弄成了一种堂皇的应酬,确当彻底摒弃。
此外,“扎堆调研”还体现在集中到一些“热门”的地方去。有的基层干部为了迎合各类“调研”,精心打造“迎检”品牌,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大凡这样的地方,“问题”就少,且接待规格又高,很能吸引各路“调研”者。他们“一窝蜂”地来,不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注重形式、过场。说白了,这样的“调研”实质就是借“调研”之名,行“旅游”之实,实实的不足取。
“调研”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完全不能搞“扎堆”,讲规模、讲排场;也不应缺乏主见和担当,在“调研”中唯唯诺诺和稀泥;更不应像把“万能钥匙”,只记得几句“套话”就应付无数的“调研”。须知,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一点一滴都是干出来的,不是靠“调研”出来的。少一些“扎堆调研”,多一点调研“干货”,才不负“调研”的深刻内涵,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出对百姓有益的成绩,促进地方的全面发展(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