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暴力伤医事件也引起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台联会长高峰建议,与国外先进医护体系看齐,将“袭医”与“袭警”同罪,加强震慑效应,提高犯罪成本。(5月23日《北京日报》)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生执业环境的日趋改善,各地原本紧张的医患纠纷和矛盾日渐减少。但由于“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一床难求”、手术失败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患者或患者家属伤医、杀医等暴力袭医行为仍时有发生,这不但严重扰乱了就医秩序,伤害了医患信任,而且也破坏了和谐的医疗环境。可以说,“伤医”“杀医”等暴力袭医行为是对医生合法权益的一种侵犯,更是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一种践踏。
众所周知,医生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既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又肩负着人命关天的重大责任。如果病患就医后“平安无事”,医患之间就可能“相安无事”。但倘若病患就医时发生手术失败、病患死亡等非医生“责任事故”时,“伤医”或“杀医”等暴力袭医行为就可能“瞬间升级”。轻则大吵大闹,侮辱恐吓,重则动拳动脚动刀子,打人致伤、致残,甚至致死。
为打击“伤医”“杀医”的嚣张气焰,前几年卫生部就提出了“对暴力伤医、杀医零容忍”,但由于缺乏法律的严厉惩戒机制,医院往往“孤掌难鸣”,致使少数“伤医”“杀医”等暴力袭医行为更加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对此,一些医生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对此,去年年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其中明确阐明了国家对医务人员的保护,法律责任部分“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秩序,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都要受到法律惩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打击“伤医”“杀医”等暴力行为是有法可依的。
此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台联会长高峰建议将“袭医”与“袭警”同罪,加强震慑效应,提高犯罪成本,这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好声音”。有了与“袭警”同罪的“标准”,处置“袭医”行为就有了“参考”,就不会遇上“袭医”行为而“束手无策”,甚至“不了了之”。可以说,袭医与袭警“同罪”,既是对医生的一种保护,更是对袭医者的一种警示和威慑。同时,这也能唤醒更多的人学会“理性就医”“文明就医”,远离“伤医”“杀医”等暴力袭医行为。
但愿通过袭医与袭警“同罪”这一“好做法”,能让每一位医生远离“暴力”,从而维护良好的就医秩序,营造和谐的诊疗环境。(文/廖卫芳 浙江省开化县会计核算中心)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