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杨扬的提案瞄向了与儿童青少年密切相关的社区体育场所。关于这份提案,杨扬起了个很接地气的题目:《社区体育——“熊孩子”需要有“放电”的地方》。针对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等情况,杨扬建议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范畴,“社区体育做得好,将成为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5月26日《新京报》)
在全民健身体系构成中,社区体育具有基础功能并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涉及的群体数量多,也是浸润于日常的重要载体。社区体育设施或安装在小区院落,或寄附于楼堂馆所,或修建城市绿道旁,或隐身在公园之内,使用频率高、受惠对象多,成为全民健身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支撑。不过,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体育设施的保障程度,没有最基本的体育设施为基础,全民健身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时下,社区体育设施在供给总量上还不能满意需求,结构上也存在极大的缺陷,社区体育设施的“老龄化”结构失衡,极大压缩了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青少年社区体育处于“无用武之地”的尴尬。一方面,设施的短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儿童青少年的特殊年龄阶段,对体育设施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安全运动设施才能消除安全隐患和满足儿童的需求。事实证明,让儿童青少年使用成人版的体育设施,既会造成使用需求的冲突,加剧资源供给不足的紧张性,又会造成很多不确定的安全事故,造成一系列的人身伤害后果,反倒影响了家长支持孩子参与体育的热情,以及儿童青少年使用设施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无专业体育设施的保障,会降低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功能性作用。正如杨扬所言,“秋千、滑梯、攀爬架等设施很多,对孩子大脑神经发育很有帮助,有助于他们进行早期运动发育。”当前国内全民健身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况,2019年是全国第五个国民体质监测年,不少地方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普遍好过年轻人。其间原因在于,很多老年人已把健身作为日常的生活习惯,保持了较高的锻炼频率,来自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老人一天花62分钟在健身锻炼上,而青壮年用于健身锻炼的时间则极为稀缺。
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群体体质不如老年人,除了学习生活等占用了大量时间,还跟体育设施的不匹配有很大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润物无声”进行长期的引导和培养,更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保障。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范畴,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最基础、最基本的体育设施,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更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构成。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25日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她认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比如更好的发挥体育测验和增加分值这个指挥棒,将体质改善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外,还应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去思考“学校体育”之外问题,以社区体育为突破口补齐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短板,实现青少年体育教育从单向化向多维化,如此才能达到叠加的综合效果。
加强社区体育,使之与学校体育实现融合,达到彼此促进与互动协同,已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和长远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的必然选择,理应获得政策层面的正视和回应。(文/唐伟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绥安街道办事处)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