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为基层减负、提升治理效能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不仅是优化行政生态的关键举措,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为基层减负,首先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病灶”,精准“开刀”。从层层加码的任务指标,到泛滥成灾的文山会海;从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到权责失衡的错位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一些地方,上级部门频繁下达任务,且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基层干部只能疲于应付,难以将工作做实做细;各类检查考核名目繁多,过分注重形式和材料,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整理资料、制作台账,真正用于服务群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却被严重挤压。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多管齐下,形成长效机制。明确职责边界是首要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清单,让基层清楚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避免上级部门随意摊派任务,防止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随意甩,下面只能捡”的局面。在考核评价方面,也要改变以往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以群众满意度、工作实际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放在真抓实干上。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离不开科技赋能与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在数字化时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性与效率。通过搭建一体化的基层治理数字平台,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干部少跑腿。比如,在城市管理中,借助智能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大大提高了城市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基层事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仅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应对。鼓励社会组织承接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优势;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矛盾调解等工作,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此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基层治理的优化与减负增效,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才能为基层治理“舒筋通络”,让基层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实现基层强、国家强,基层安、天下安的美好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人:罗莹 单位:桐林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