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文化 > 旅游 >

城乡建设,如何保护历史遗存、守住文化根脉(2)

2021-12-31 | 来源:挂钩IG日报
小字号

堵点尚存 流量难引“留量”,关注难变效益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古村落正面临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双重威胁。前些年,浙江宁波就启动了市级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可从相关部门的回访看,虽然大规模的破坏减少了,但很多村落面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任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政策、缺资金”。此类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

厦门鼓浪屿近年来因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缺失、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饱受争议。为改变现状,厦门颁布实施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编了《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等文件,坚持“加强岁修,减少大修”的原则,重点开展三一堂、三落姑娘楼、八卦楼等核心要素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但怎样更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更多思考和行动。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要统筹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作用,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体现城乡历史文化的综合价值。当前,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要存在以下短板和不足。

活化利用的动力不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成本普遍高于一般新建项目,特别是旧城风貌保护、老旧房屋修缮、市政设施改善等,资金需求量更是巨大。同时,因历史遗存的产权往往不易集中,活化利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基本不具有显著的短期经济效益回报的特点。目前活化利用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有意愿、有能力推动开发利用的在地居民持续流失,社区“自我造血”的功能性不足。

开发导向的路径依赖。我国城乡建设普遍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区开发经验,提倡由车行交通尺度、大型公共空间、密集高层建筑形成的城市空间。此类空间成功激活了城市经济发展等效能,但其房地产化的路径却影响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开发导向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底线不断被突破,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环境本应倡导的“微改造”模式,因难以快速获得高额回报而被“挤出”。

权利责任的制度失衡。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中仍有大量日常使用的民用建筑,如广州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中,超七成拥有居住功能,该类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多为城乡居民。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保护责任厘定、物权收益保障、公私利益的平衡等无法回避的议题;同时,历史建筑修缮维护难度大、耗时长、花费多,而补助门槛高、补助金额低、补助流程烦琐,未能充分激发业主自主维护积极性。

精细治理的能力不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普查、确定、保护、修缮、改造、利用、监管、处罚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全流程、多部门的统筹管理,考验着城乡精细治理的能力。当前,政府、社区、市场尚未形成很好的协商联动机制,文化保护优先、利益分配均衡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平台有待搭建。

如何提升 在全链条全要素上下功夫

河北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启动古城墙保护工作时,不少人担心“古城不古”。针对争议,正定提出以现状整修和遗址保护展示为主、整体修复为辅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了《石家庄正定古城保护管理办法》。为防止“老宅子”被新建筑淹没,正定制定实施了《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提升规划与实施》等多项规划,严格控制文保范围及建控地带内的建设,确保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与古城和谐统一。如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成现实,古城与人们的美好生活和谐相融、相映生辉。

把“文化价值优先”作为城乡治理的底线思维。很多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破坏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价值优先尚未成为地方治理的思想共识。为此,要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底线思维贯彻到城乡规划建设各环节,扫除地方治理盲区,着力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把文化遗产评估作为城乡建设的必要程序。推动文化遗产评估纳入城市体检,对其价值要素予以确认,并以名录、保护规划等构成决策和行政许可的依据。针对具体的历史街区,在规划编制中增加专项的文化遗产评估内容。基层应切实承担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和保护的职责,筑牢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头道防线。

把强化考核问责作为保护传承的重要红线。加强对破坏城乡文化遗产的处罚惩戒力度,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属地政府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阻遏效应。

把活化利用作为文化引领的创新实践。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让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日常生活、技术进步融合起来,推动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绿色改造和功能提升。特别是将城乡历史文化的“遗产价值”转化为综合发展效益,融入当下美好生活。

把长效运维的支持机制通过明确权责、共享技术完善起来。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从“不想保”转向“主动保”,应合理分担保护责任,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补偿、补助,鼓励多渠道设立文保基金。推动跨行政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建立区域共享的保护利用数据库、专家库、志愿者库等。(作者:王世福)

(作者:王世福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练东鑫、易智康均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责编:李伦)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重庆文旅,再获殊荣!
  • 中娱协与横店影视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打造沉
  • 以新媒体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 用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3中国西部文旅总评榜”启动
  • 广西将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 助力文旅强区建
  • “冬日暖阳 津味绵长”文旅推介会在上海举办
  • 安徽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收入6212亿元 文旅消费
  • 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成都航空口岸今年出入境旅客量突破200万人次
热门排行
  • 1全国已有1152家A级旅游景区暂停开放
  • 2祁连山国家公园惊现6000年前细石器遗存
  • 3国潮+文旅 新青年热衷旅游新玩法
  • 4贺兰山下:美景+美酒 打造葡萄酒新业态
  • 5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调研组调研巴东文化旅游
  • 6防疫下的春运:如何消除这些隐患(2)
  • 7郫都开启春节灯海模式,战旗夜景、川西民俗
  • 8龙南打造民宿集聚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 9非遗文化“活”起来 旅游品牌“火”起来
  • 10上涨13倍!暑期旅游高峰来了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