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更是锤炼干部、推动工作落实的肥沃土壤。唯有深入基层一线,方能筑牢发展根基;唯有坚持知行合一,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深入基层一线、践行知行合一,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对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具有深远意义。
基层一线是获取真知的源头活水,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战场。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道,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才能真切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手资料。这些基层实践得来的信息,是制定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依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带领干部群众查风口、探流沙,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最终找到了治理 “三害” 的有效方法;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扎根脱贫攻坚一线,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深入基层一线、扎根群众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基层,我们能深刻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与短板,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为强根基提供坚实支撑。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推动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让工作成果惠及群众。在基层工作中,知行合一意味着既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又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组织干部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邀请专家到基层开展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同时,鼓励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正是知行合一在基层工作中的生动体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有的干部对政策理论学习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有的干部在工作中机械执行政策,不懂得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强化知行合一的意识,做到学用结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深入基层一线强根基、知行合一促实效,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干部下基层的制度,鼓励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通过定期组织干部驻村帮扶、开展调研走访等活动,让干部在基层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干部在基层工作的表现和工作成效纳入考核范围,对表现优秀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督促和问责。同时,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知行合一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要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及时总结推广基层一线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干部积极投身基层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深入基层一线强根基、知行合一促实效,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