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产业投融资生态的“破局者联盟”与周德文教授携手“产业金融”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之路
著名经济学家周德文教授,现任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主席,金砖国家健康医疗国际合作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参事,联合国双碳之都全球委员会参事,联合国企业家精神总部总顾问 ,全国公关之家理事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十一届、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 。曾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融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
周德文教授的实践兼具政策高度与实操深度:顶层设计上推动立法与金融改革,中观层面搭建资源融合平台,微观层面通过企业重组与国际合作破解融资困境。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法治化+市场化+全球化”,即以法治保障公平竞争、以市场机制激活资本流动、以全球视野拓展融资网络。未来,随着《民营企业促进法》的推进和“一带一路”深化,其理论体系或将进一步影响中国民营经济的金融生态重构。周德文教授在投融资领域的活动不仅覆盖政策倡导、资源整合、国际交流等多元维度,更通过深度参与企业重组、立法推动和产融创新,展现出对民营经济金融生态的系统性思考与实践。以下从战略高度、政策影响、实践创新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战略高度:构建投融资生态的顶层设计
1. 投融资平台的资源融合理念
周德文早在2018年发起“浙江投融界西湖沙龙”,提出“资源融合”而非简单整合的理念,强调产业、金融、智库与商会的深度协作。该平台通过举办香港IPO路演、项目对接等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与产业联动的场景,例如推动全球商会网集团香港上市筹备,吸引多家企业参与战略投资。2024年,他进一步深化平台功能,主导常州泳固机电的上市并购发布会,通过引入盈科证券实现“产融结合”,将传统制造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提出5.0经济模式(创新驱动+绿色+共享)作为转型路径。
2. 区域经济与产业协同战略
在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中,周德文提出“投融资赋能区域经济”的规划,主张通过金融改革、产业项目孵化及中小企业战略设计打破内蒙古传统资源依赖。例如,他建议借鉴浙江“八八战略”的连续性政策经验,建立长效金融支持机制,推动地方招商与资本引入的深度融合。
二、政策影响:破解融资难题的立法与实践
1. 《民营企业促进法》的立法推动
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座谈会核心专家,周德文多次呼吁通过立法解决民企融资结构性矛盾。他提出“融资三难”(准入难、流程繁琐、成本高)的根源在于金融体制滞后,主张在《民营企业促进法》中专设“投资融资促进”章节,明确降低融资门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如股权市场、债券市场)。2024年座谈会中,他进一步建议引入“普惠性减税”和“无还本续贷”政策,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
2. 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建言
周德文长期批判金融领域的“苏联式计划思维”,主张打破国有资本垄断,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他提出“小商人银行”和“社区银行”模式,通过地方立法规范民间借贷(如2014年《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并呼吁全国性立法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2025年专访中,他对比中美融资结构(中国70%依赖银行 vs 美国70%依赖资本市场),强调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的必要性。
三、实践创新:从危机处理到全球布局
1. 企业重组与危机干预
通过中和正道集团,周德文建立“企业医院”模式,以债务重组为核心,结合投资管理与产业整合,帮助高负债企业剥离不良资产、保护主营业务。典型案例包括杭州长禧物流的债务优化(2022年)和山西民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2020年),其“活下去—跑起来—飞起来”三阶段模型成为行业标杆。2024年常州泳固机电案例中,他提出“资产轻量化+技术嫁接”策略,推动传统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
2. 国际投融资网络构建
作为“民间外交家”,周德文多次率团赴非洲考察,促成传音手机、华坚集团等中非合作项目,提出“供应链全球织网”战略(研发在杭州、制造在越南、市场在中东)以应对“去全球化”挑战。此外,他通过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辅导中小企业对接联合国供应商体系,例如协助企业注册资质、参与国际招标,拓展跨境融资渠道。
四、学术与理论贡献
1. “生命全景经济学”的投融资视角
周德文将企业融资能力纳入经济生态系统分析,提出“企业健康度=融资韧性×创新力”模型,强调企业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吸引资本。例如,在泳固机电案例中,他主张将技术专利证券化,作为融资增信手段。
2. 实体优先的资本引导观
他长期反对产业空心化,呼吁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和重大科技攻关领域。在2025年专访中,他提出“五个抱团”理论(政企、银企、大小企业、行业、员工),主张通过生态协同增强融资可持续性,例如浙江“数字六小龙”通过高校实验室与民间资本联动实现技术突破。
周德文与李文悌的合作以“资源整合+战略互补”为核心,覆盖企业重组、产业投资、区域经济联动及学术研究四大维度,具体深度合作内容如下:
一、机构共建与战略协同
1. 中国产融经济研究院
两人于2018年前后共同创立该研究院,周德文担任院长,李文悌任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该机构聚焦民营企业战略重组与危机管理,开发了“中和正道模式”,通过债务化解、资产剥离等手段挽救危机企业。例如,2017年双方在山东泰安设立办事处,帮助当地企业化解债务危机。
2. 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
周德文任会长,李文悌任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联合发起“浙江投融界西湖沙龙”,搭建产融对接平台。李文悌以“产融慧智库”总裁身份整合商会资源,推动企业融资与上市规划,累计服务500余家危机企业,化解债务超2000亿元。
二、企业重组与产业整合
1. 中和正道模式实践
周德文主导战略方向,提出“保护主营业务+剥离不良资产”的危机企业重组框架;李文悌负责资源落地,如2018年与人民电器集团签约,引入郑元豹等资本方对重组企业进行并购注资。双方合作案例包括:
债务重组:针对深陷联保互保、高负债企业,通过法律风险隔离和债务置换盘活资产。
产业整合:推动重组后的企业与龙头产业(如人民电器)合作,注入资金并优化产能。
2. 特色产业项目开发
鳄鱼全产业链项目(2018年):周德文以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身份,为福建鼍龙园特色小镇提供政策分析;李文悌作为首席战略架构师制定五年规划,整合养殖、生物医药与文旅资源,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修正药业新零售(2021年):周德文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李文悌任营销副总,推广“线上问诊+药品外卖”模式,布局大健康产业黄金十年。
来自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泰国、巴西、北美等26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商会投资考察团来到“醉美遵义.多彩世界城”参加签约仪式。
三、区域经济与资源对接
1. 跨区域资源联动
双方多次带队考察地方经济,如:
云南大健康产业(2024年):周德文率浙商代表团考察,李文悌推动浙江资本与云南自然资源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贵州仁怀白酒产业:参与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整合浙江企业资源赋能当地酒企。
2. 金融平台搭建
2018年发起“浙江投融界西湖沙龙”,联合全球商会网等机构举办路演,吸引投资财团参与企业重组后的注资。李文悌主导的“产融慧智库”累计促成120亿元不良资产赎回。
四、学术研究与文化探索
1. 永嘉学派研究
两人共同研究南宋温州“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将“义利并重”理念融入企业帮扶策略,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模式。
2. 政策倡导与立法推动
周德文在国务院参事室提出《民营企业促进法》完善建议,李文悌通过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推动地方实践,优化营商环境。
3.在李文悌牵头组织下,周德文教授与旧金山大学中国企业研究所所长杨小华教授会谈。杨小华倡导的“现象驱动研究”方法论(强调从现实问题提炼理论),与周德文的“生命全景经济学”形成呼应。例如,中和正道帮扶案例被杨小华用于商学院教学,作为《企业韧性评估模型》的实证素材;而周德文提出的“融资韧性=健康度×创新力”公式,则被纳入旧金山大学MBA课程体系。
五、合作模式特点
角色分工:周德文以宏观战略与政策影响力为核心形成理论研究体系,李文悌侧重资源整合与项目落地,形成“智库+实操”闭环的实践落地。
成果规模:截至2025年,双方合作累计化解企业债务超2000亿元,重组企业600余家,孵化特色产业项目十余个。
创新性:首创“企业医院”概念,将危机管理、产业投资与学术研究融合,如“七层技术储备梯队”模型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周德文与李文悌的合作不仅是单一项目的叠加,而是构建了一套覆盖“危机干预—资源注入—产业升级”的生态体系。其核心在于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区域联动放大资源效应,成为民营经济服务领域的标杆组合。
作者:李文悌,浙江温州人。复旦大学EMBA,美国旧金山大学EMBA。2012年中国策划及战略定位高峰论坛上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师”,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并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产融经济年度人物”。国务院国资委【院士强国专家智库】专家组专家委员,产融智库创始联席主席。曾任中国产融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执行会长,秘书长。微信搜索“李文悌”了解更多本人资料。
第一届,经济学家周德文《人生经历与感悟》系列文章读后感,全球征文选登!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