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V黄晨灏 中国行#刚看到,新京报的“央行官员回应央财之争,改革多些讨论交锋也无妨”文章,我很郁闷。
原因很简单,从国家发展角度上看,需要有5年、10年、20年、50年,以及100年以上规划的不断调整。它具体可以表现为,粗犷式发展到高精尖科技发展;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寿命从80岁达到200岁等等精准目标,其中,货币在中间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货币自身没有价值。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到今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今天的亿万富翁,再过十多年,或者国家发行1万、10万、100万元面值货币时,又会怎样呢?也就是说,货币是国家意志的具体载体,它影响的不是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而是巨额资产持有者。所以,我认为,增大货币面值是淘汰不必要产能的有效手段。
原文摘要:据新京报报道,在8月10日举行的某论坛上,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回应了近期引发关注的“央财之争”。他表示,中国的改革需要公开透明的讨论,才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把许多改革推向更深层次。
央行国际司副司长郭凯也在此间表示,财政部和央行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很关键,不同政见和辩论是很正常的。
前段时间,围绕财政金融问题,央行和财政部有关人士有不同表述。尽管这些讨论后来“刹车”,但背后的问题并没有消失:比如,货币政策已非常宽松,财政层面又在努力减费降税,怎样让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更趋好转?怎样让企业更好地融资……
所谓的“央财之争”,牵扯到财政、货币、实体经济走向等关涉重大政策趋向的问题,确实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正因为牵涉甚广,所以更应该多些公开透明,将问题摊开了讨论,淡化其政治色彩,回归学术讨论。
若动辄搬出“阴谋论”,或讳莫如深避而不谈,无助于解决问题。与其在政策形成之后再行调整,事先多些酝酿与争论,显然是更优的选择。
回到“央财之争”上,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财政与金融如何就去杠杆、经济政策的作为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协同发力,确实需要观点交锋和磨合。非但这些政策性问题,当下怎样激发民众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也需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打捞沉没的声音,让很多正常讨论来得更猛烈些。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 中国网络媒体著名时事政治评论家 人民网著名大V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