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V黄晨灏,中国行#2019年7月5日,《人民日报》一篇“用诗路串起乡愁和远方”文章,令我思绪万千,“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总能勾起人们对浙东山水的无尽向往。那些千古传诵的唐诗,其实不仅可供品读、吟咏,也还可以在现实山水情境中感悟、比对。”
从历史上看,诗人属于文化、文字专业户,特别是精英教育选秀时代老百姓掌握文字能力有限,于是写字、写诗成为一种职业。现在全民大学教育,谁不会写几句诗歌、来几个段子呢?写字、写诗只能作为业余爱好去把玩。
过去专业诗人作诗写字一般在茶馆、烟馆、歌舞厅等宣泄性娱乐场所,如李白、杜甫。现在看来这一些地方经常会被老百姓投诉“污染环境”,国家也会对经常出没“诗人场所”官员定义为文玩腐败,一般人员定义为不稳定人群加以整治。
没有诗歌创作环境谈诗歌是要饿饭的,特别是年轻人谁愿意参与到这种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中去呢?犹如,飞机、高铁时代谈马车行驶规则、轨迹,很不合时宜。
文章指出,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诗人中,就有300多位游历过天台山,留下的诗作则多达1300多首。仅仅一个天台县就能坐拥逾千首唐诗的吟咏赞叹,可见天台的青山丽水、人文风物该是多么富有魅力,同样可见诗人对天台的文学馈赠又是多么慷慨大方——这是一段无法让人抹去的历史回忆。
有人提议,让诗路串起乡愁与远方,既是历史呼唤,更是时代命题。倘若以敬畏心、使命感做实、做美了诗路,既是对古人青睐浙江山水的回馈与致敬,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我坚持认为,把自己身体力行社会经历用奋斗轨迹写出来,用诗歌意境去幻想未来,这就是“中国梦”——诗人属于精英教育下的历史遗,现代人根本无法追寻他们的足迹前行。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 中国网络媒体著名时事政治评论家 人民网著名大V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