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V黄晨灏,中国行#201910月8日上午,《光明日报》一篇“数字+文化,跑出跨界融合加速度”访谈,很有现实意义。
近日,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说出了,中国文化必须在发展中才能得到发展的硬道理。我不愿意参加地方文化人“谈古论今”聚会,主要原因:他们会拿出种种自我陶醉虚假故事蒙骗参会者,误导社会误导公众。
我们知道,歌词必须要有谱曲才能插上飞翔翅膀,普通话就是国语,就是国家推广的全国语言、全球中国语言。地方方言、地方文化必须从属国家文化,否则不会有发展前途。
“数字+文化,跑出跨界融合加速度”访谈参与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研究员黄斌等。
光明日报称:日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文化建设如何搭上这列“快车”?光明智库约请专家,结合数字技术在故宫、敦煌等地的实际应用,为您讲述“数字+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的巨大效应和广阔前景。
张晓明:在数字文化产业中,文化创意是核心。人首先得有情感和意义的“表达”——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然后才能进入以什么技术手段记录并呈现出来的阶段。同样,一定的技术手段也左右着文化传统的传播与传承。电子媒介取代纸质媒介是文明的巨大跃升,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又是电子媒介的巨大发展。数字技术目前不仅是“载体”和“手段”,而且影响内容创意本身,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进入了建立文化“素材库”的阶段。
过去唱歌没有话筒扩音器,现在有了电声设备到网络传播。想起来,非常简单,人类用科技改变了音源传递方式还原声音。如果,我们再去追求原始声音好坏,无疑将会把历史推向远古刀耕火种时代——文化必须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 中国网络媒体著名时事政治评论家 人民网著名大V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