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早晨,人民网刊载北京青年报“改变长江‘无鱼’ 禁渔之外还要做什么”新闻调查,数据清晰很有说服力。我个人认为,长江有鱼无鱼是保护野生鱼类发展生存的原则性问题。我国淡水鱼类已经实现人工养殖,改变食用野生鱼习惯,应该是当务之急。
文章介绍,2019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正在积极推进和实施,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十年禁渔”。如果能持续下去,将为长江摆脱“无鱼”等级带来希望。
现在,长江就处于IBI评定下的无鱼等级。作为事实上的依据,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到其中的0.15%。这一切又与长江中的竭泽而渔式捕捞分不开,一些渔民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捕捞,这样的捕捞方式同样危及长江流域的4300多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
对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做法,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由衷赞同和支持,原因也非常清楚,理由更是十分充分。长江是世界七大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WWF在世界范围内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
有人认为,长江禁止捕鱼后会造成渔民生计无望。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军队几千年依赖的战马离开军队序列后,难道坦克、汽车、飞机不能继续作战吗?捕杀野生鱼类本来就是国人生活、国人意识陋习,野生鱼带来的有害物质成分、细菌比人工养殖鱼类要高得多,食用后造成的人体病变无法预知。大力宣传食用人工科学养殖鱼类,我认为是实现健康中国“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2万篇、曾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