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一篇《文化“大篷车”永远在路上》文章,从人民日报记者禹丽敏整理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回忆“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开始,记载文化“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600多万群众看过戏的壮观情景。
文章说,5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十几名同学被分配到宁夏话剧团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祖国的西北。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在这片当时并不繁华的土地上,我们奋战在文艺工作的第一线,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用优异的作品为当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艺工作归根结底是关于人民的工作。“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创作的不竭源泉,才能创作出让群众叫好的文艺作品。记得1984年夏天,我和同事骑着自行车在基层跑了15天,和老乡拉家常,与农民共同劳动,生动鲜活又充满激情。带着采风而来的灵感,我一头扎进西海固,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了《这样的庄稼汉》。首演那天,我邀请农民朋友一起观看,有笑有泪,效果很好。于是,心念一动,将作品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大篷车”便应运而生。
从1984年至今,35年来,宁夏话剧团文化“大篷车”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600多万群众看过戏。我们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把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有老百姓看着我们台上演的戏、头上搭的凉棚,摸着塑料椅子说:“宁夏话剧团是我们山里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这是对我们几十年坚持文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最高褒奖。
作者认为,时至今日,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文艺事业如火如荼。用脚步丈量日新月异的发展热土,用舞台呈现老百姓生活的可喜变化,我们的“大篷车”永远在路上。
王志洪故事感人之处在于老一代人用自己身体力行去感化、教育、团结基层群众,把政府对老百姓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我们真诚感谢老一代艺术家辛苦劳作,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文化随着社会生活变化会赋予更新内容。广场舞、晨练、慢走城市绿道,全国、全球旅游热潮使文化音符跳动着时代脉搏,文化“大篷车”走进社区广场,不稀奇。智能手机赶超电视、电影励志宣传手段,文化“大篷车”不可以搬到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宣传吗?
无论你在动车上、地铁上、飞机上一眼望去“低头族”酷爱手机新闻、娱乐、时政、公务、聊天。我认为,手机延续着另一种“大篷车”文化,承载着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观普及弘扬——文化“大篷车”视频、文字应该开到全球一体化互联网上、放到手机新闻故事里惠及全球听众、观众。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2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