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我关注文化艺术界很多年,一直很想说,“明星是普通人,我们不能把明星和他演绎角色同等化。”明星演绎好人坏蛋是根据剧本角色制定的,明星只是剧本中各种人物表演者,歌手也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追星是对影视类、音乐类作品表演者的崇拜,媒体不应该通过宣传某一个艺人达到提升各自广告效益目的。追星出问题实质是媒体宣传上出了大问题,追究粉丝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媒体过度娱乐化也有把社会带进腐败边缘的危险。
原文摘要:“让世界一同见证祖国的强大!”新中国70华诞,一群群年轻人,以网站、微博、贴吧为阵地,用图片、留言、话题等形式,为祖国欢呼。用时尚话语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自豪,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这些年轻人的真挚热情令人感动。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攒专辑、建贴吧到打广告、顶数据,粉丝群体不再满足于文化产品的单纯消费,而是深入参与到娱乐活动的策划传播中,成为“生产型消费者”。从观赏者到互动者再到“造星者”的转变,令粉丝群体得以在文化市场一展其才,也使粉丝活动走向线下。
需要指出的是,粉丝群体活动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比如,不久前发生的粉丝“代拍”导致航班延误、公开售卖明星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事件,折射出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而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等不良现象,不仅透支着明星的流量,更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个性追星,不可任性而为;社会规范失守,粉丝群体就可能失序。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用理性涵养粉丝心态,才能激荡起粉丝群体正能量。
面对数量动辄上百万、千万的粉丝群体,相关部门应善于抓住重点,突出精准引导。对文娱行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加强监管,防止粉丝被资本逻辑和商业模式裹挟;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数据、社群舆情,以适应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的冲动;督促明星以身作则,为粉丝树立正面榜样;引导群主、版主等活跃粉丝发挥更积极作用……针对粉丝活动的关键环节、关键群体,有的放矢、精准施治,才能让庞大的粉丝群体稳健运营、秩序井然。
粉丝“抱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让粉丝群体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需要刚性制度,也需要温和疏导。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好故事的巨大“引力”,吸引粉丝通过现场观影、线上乐器接龙等方式为祖国点赞;一些明星投身留守儿童资助、图书馆援建等公益项目,大批粉丝参与其中……期待更多优秀作品、优质明星搭建起主流文化和粉丝群体的沟通桥梁,为文化市场注入更多创造力和正能量。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2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