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中西医并重,让古老瑰宝重焕光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国家独创的人类健康课题。如中国文化近现代向海外传播,经历过许多挫折一样,需要耐心信心和决心。
往纵深里思考,“一带一路”开进欧洲他带出去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国产品、中国意识,带回来的西方文化产品意识,再融合“中国制造-中外合资”产品意识文化输送回欧洲过程,也许要经历几年、几十年、上百年去完成“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与世界接轨,他特有的推动全球经济文化发展创举已经超出一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精神产品。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最为伟大贡献之一。
原文摘要:人民日报,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因人而宜,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协调发展。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当前,中医无论是执业医生数量,还是医疗机构数量,都无法与西医相提并论,医疗服务的天平在向西医倾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西医的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应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重点落实对中医事业的投入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构建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西医“齐步走”。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改变“中医西管”的局面。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然而,一些地方中医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一些部门简单套用西医药标准评价中医药,中医机构发展缓慢……凡此种种,皆因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特别是中医药管理机构管理职能薄弱。实现中西医并重,需要制定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分业运营。同时,加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综合改革强调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系统性、集成式改革,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2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