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质量、猪肉价格是中国人非常揪心的事情。猪肉自从50元/斤高价,到现在30元/斤。从理论上讲,它改变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饮食猪肉习惯,改食鸡、鱼、鸭、兔等健康食品。总之抛弃了“四月肥猪饲料”养猪再养人,诱发“三高”烦恼,人体生命更加延年益寿。
近日,人民网一篇《“无猪市、县”的背后是十足的懒政》调研评论,使我感到:与我国调整生猪养殖产业区域布局,加强环保规范的时间窗口正好“撞”在了一起。面对这种情况,个别地方的主政者,却并不具备理性、灵活的应急应变能力,只会生硬、僵化地理解国家环保政策,采取了“无猪市”“无猪县”这种“一刀切”式的简单粗暴的措施。这不仅无情切断了大量生猪养殖从业者的生计来源,还致使国内猪肉供应进一步失衡。对于这种荒唐的政策,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并对其背后的施政逻辑加以纠偏,势必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评论指出,3月1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就生猪生产、猪肉供应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农经司副司长邱天朝指出,对于以环保名义擅自搞“无猪市、无猪县”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这一表态对于生猪养殖从业者来说,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免于为政策层面的“刁难”而担忧。同时,也让许多此前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现实困境缺乏了解的普通人大吃了一惊——竟然有个别地方,能作出“无猪市”“无猪县”这种“无厘头”的荒谬决策。
细究这类政策形成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制定了此类政策的地方政府,都把“环保”当成一面“挡箭牌”。在某些官员看来,仿佛只要高举这面大旗,他们就能对各种可能“危害环保”的产业肆意干预。
去年8月份,四川一位养猪大户向我反映,他的生态养猪场被地方政府关停后,已另选新址准备启动“政府补贴几百万养猪款”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抵挡上万只猪苗、饲料,以及生态种猪、猪苗宰杀清场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希望我呼吁一下适当赔偿关闭猪场损失。
当时,我没有同意并认为,城市中心地带不可能再建一个大型养猪场,去污环保是人类社会“生态生活”发展大势所趋。至于赔偿几亿养猪场经济损失,问题更大“环评不过关”有法可依。
我想,面对猪肉价格暴涨,如何调整生猪养殖政策,确保猪肉供需平衡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勤政为民工作考核的重中之重——“猪肉价格”理当成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晴雨表。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3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