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人民网强国论坛公开讨论人民日报发出《 脱贫当学山间竹,立根破岩心气足》新闻调查。细致分析调研内容,我发现一个问题,农村粗放式生产经营不是现代科学化生产首选,鼓励农民生产农产品必须要有深加工企业接盘,我认为这才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唯一办法。
我呼吁!国家加快出台支持、帮助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农产品科学家发展的各种政策,让农民个体经营成为历史。
原文摘要:赤水河奔流而下,丙安镇屹立滩头,河谷两侧的山间,有竹林10万余亩。这座黔西北的古镇,依托竹林经济,开展脱贫攻坚。来此调研,我见到了“独臂撑起七口之家”的竹农刘青平。
2010年刘青平遭遇事故失去右臂,父母年近七旬、妻子因病卧床、3个儿女尚且年幼,刘家被列入精准扶贫名单。刘青平是个刚强的性子:晃着身子进山,学着用左手砍伐、捆扎、搬运竹子;爬上屋后山坡,用线扣将一棵棵药苗种在岩间……多年奋斗,终于脱贫。
所谓竹子拔节、雨后春笋,竹子,不是单凭原始生命力顽强生长,还得一有阳光雨露等有利条件,赶紧抓住,依势生长。脱贫,也要内有精气神,外接人财物,有了志气,还要调动心智,不断去试。这路不通走那路,直至走通。现在,外部条件越来越好,各种扶贫政策纷纷覆盖,资金、技术支持络绎不绝,只有伸手去抓各种机遇,才能有效赶走贫困,迎来成长。
在走访中,常被老乡们的志气和智慧打动。其实,这里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律:不低头、不服输;找办法、找出路,不设想轻轻松松能做成,但是,只要干下去,加上现在这么大的扶持力度,脱贫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如果,我们把眼光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用农村原始产品作为农民致富的有效措施,面对农产品过剩时代如何精加工,我认为,这才是农民精准脱贫的唯一办法,或者更直接一点,每月发钱给贫困户直接致富,不好吗?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3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