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今天置顶讨论,《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新闻调查所阐述的观点,网友们调侃式发言激烈:电费低于0.1元每度,快递员80%会到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深造;送外卖是自主就业,与国家分配无关,不应干涉;平凡的人希望有一样平等机会,平等待遇,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调查指出,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受年轻人的青睐。一方面是收入差距正在拉大,另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来自中国西北固原农村的高治晓,戴着头盔口罩,一身黄衣跨在电动车上,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今年3月疫情特刊的封面。高治晓吸引这本国际大刊目光的原因,是“当世界停止时”,他与300万名外卖同行一起,仍驰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支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与此同时,美国的配送员们为躲避新冠病毒,却在要求带薪休假。
2019年,中国快递业务总量累计达到635.2亿件,业务收入达到7497.8亿元,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在同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末端生态里,餐饮外卖行业发展更为迅速,2019年产业规模已达6536亿元,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
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动。从今年1月下旬至今,美团与饿了么累计新增的超200万外卖骑手中,有近三成来自制造业工人,有超八成是40岁以下青年。二三十年前,“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还是内地无数待业青年的第一选择,如今,到大城市送快递、送外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
目前,第二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2019年,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1%,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为53.9%,相当于美国1947年前后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更为发达,以金融、信息技术、房地产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增长支柱。中国则是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科技型服务占比较低。与美国相比,中国消费性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属性更强,单位劳动生产效率更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指出,“中国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包括快递外卖等在内的中国新兴服务业,其线上化新经济形势带来了灵活用工、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确实增加了几百万的就业规模。疫情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
我调研过外卖人员组成,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只追求“赚钱”效果,人员流动性大,是典型的用金钱来管理“人员”模式,行业可持续前景令人堪忧。
我认为,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没有完全带动社会物流经济前提下,动员、鼓励外卖行业、物流快递、代驾等行业,只是暂时性权宜之计。回顾人力车夫、国有百货公司售货员、修理自行车专业技术人员、电话接线员等失去行业,难道我们还要花大力气找回拿着棍棒刀叉的远古骑兵吗?
总之,人的可塑性很大,我们要用发展眼光思考和处理问题,中国才能强大!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3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