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达,让老百姓对我国食品生产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更高的认识。我想,这就是8月7日人民日报人民网发出《用“互联网+”助力食品安全》新闻调查的主题思想:
眼下,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餐饮业陆续开张。人们聚亲会友、遍尝美食,要把此前的“念想”找补回来。这不仅提升了个人、家庭幸福感,也是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关键一环。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健康和经济发展,必须严防死守,这是监管部门绕不过去的必答题。食品行业主体多、布局分散、业态丰富,依靠传统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监管形势;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监督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情况下,应尝试引入信息化手段跟踪评价、搜集数据,用好互联网这个“天眼”。
比如,深圳市近年来开展阳光智慧餐饮监管与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为1万多家企业安装6万多个视频监控,接入市场监管智能指挥中心,对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AI识别和大数据分析,针对餐具未保洁等常见违规场景,进行“自动抓拍、自动审核并推送整改要求、企业将整改情况线上报送”的一体化操作,监管者、餐饮企业还可以用“移动监管APP”进行交流,立整立改,监管效能大为提升。与此同时,消费者在就餐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店家资质、明厨亮灶、日常监管、抽检检测等监管信息,并进行评价。
可见,在食品安全领域引入“互联网+监管”好处多多——对社会公众来说,实现了食品安全信息可查看、监督评价可参与;对监管部门来说,有助于提高监管精准度和有效性。对企业而言,一方面,监管人员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减少了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对违法者全方位、无死角监管,“利剑高悬”、违法必究,可督促经营主体及时整改和自我提升。这张大网,实现了监管部门、经营主体、消费者之间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互享;加固了食品安全网,也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内循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了多方共赢。
针对以上观点,我认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可以对商品的源泉进行追踪甄别。一个二维码便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这是全民参与监督我国食品安全、敦促食品生产企业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好手段。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主贴约3万篇、首度提出《用网络管理国家》并在人民网超过一亿阅读、曾首度提出“网络实现了家国合一梦想”获得中央外宣办奖励! )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