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部分民营医院唯利是图。短评:实践证明,民营医院重利、轻义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民营医院发家史不难看出,只要到了他们“码头”没病成大病,小病变癌症医疗检验结果是他们的惯用伎俩。目的很简单,那就是骗钱,让患者的所有财产全部给他们。类似行为,法律是否定性为敲诈,还是民营医院披着一张医疗机构“羊皮”伪命题呢?值得注意。
如果习惯用死人来推动民营医疗机构改革,政府监督、执法部门监督、患者监督网络监督不成了皇帝新装。民营医院出问题,首先要问责地方的直接监管部门。其次,提高民营医疗检查治疗和收费的透明度。我想,这才是突破民营医院信誉瓶颈的唯一办法。(作者:黄晨灏)
原文摘要: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与服务能力星级评审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持、维护民营医院的社会公信力,惩罚“害群之马”,这是所有医疗机构都应当建立的制度。
个别民营医院已经在社会中存在不好影响,由于虚假广告和骗医行为,使整个民营医院在社会中信用不太好,建立评审制度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在落实中还任重道远。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关键是要形成评审机制的透明化,形成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双向互动,完善双向沟通机制、无障碍投诉机制,做到客观公平。在行业监督方面,对于医院这样的医疗专业性机构,除了社会监督,最重要的还要做好行业内监督,强化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加强对失信机构的惩戒力度
“打死也不去民营医院”。在很多人看来,田凯(化名)已经开始有些偏激甚至极端。这位有着11年执业经历的耳鼻喉科医生在辞职大半年后,即便经济上出现很大的问题,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田凯如此“固执”的原因在于,他所了解的民营医院与医生的精神追求不符,“不少医生都有这个想法”。实际上,不光是不少医生不想去民营医院工作,很多患者也不愿去民营医院就医。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底,全国医院总数为28072个,其中民营医院为15090个。也就是说,民营医院数量几乎占到中国医院总量的一半。然而,在数量上实现赶超的民营医院,其“号召力”却远远落后于公立医院。根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为10.3亿人次,其中9亿人次选择了公立医院。
中国民营医院用了20多年时间,却怎么也“搞不好”。面对这样的现实,各方开始有所动作,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近日宣布,将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社会信用评价与服务能力星级评审制度,以推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信用行为。
社会信用评价与服务能力星级评审,能否解决民营医院当前面临的问题,或者说能否改变社会对民营医院的“坏印象”?
少数民营医院规模小、品质差,且二十多年来没有太大改观,这是一个客观现实。魏则西事件,只是再一次揭开了早已存在的疮疤。在北京市昌平区新开设的一家号称国际化的民营医院内,不少医生在入职两年后就开始“找退路”,最大的原因便是患者太少,收入和公立医院相比骤减。
在外行看来,民营医疗市场惨淡,是其不规范经营后的自食其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教授蔡江南,多年关注民营医疗发展,在他看来,中国民营医疗的问题,除了“先天不良”的原因,也是后天环境限制的结果,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状况。蔡江南认为,中国民营医院生存空间狭窄,各种不必要的限制太多,这些限制带来的结果是,循规蹈矩的医院无法生存,违法违规的才能营利。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国医院协会医疗法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高树宽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状况来看,相关部门对于医疗行业的管理很难顾及到民营医院,很多针对医疗机构的文件都是指向公立医院。
除了竞争环境、监管制度方面的问题,在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岳眼中,目前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问题。吴文昌向记者坦言,目前很多民营医院职称结构与公立医院相反,初级职称医务人员少,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相对多,且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多为公立医院退休返聘人员,“我们医院的综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6:4:1,与最佳能级结构1:3:6相差甚远”。
在北京某民营口腔医院负责管理工作的邹青向记者介绍说,民营医院多采用网上招聘的方式,医务人员与民营医院可实现双向选择,“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调节对医疗人力资源的配置,但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双方形成合同关系的过程不直接、不规范,导致民营医院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以北京市本地医务人员为例,退休返聘人员对民营医院聘请的外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德不能认同,并对民营医院医生素质良莠不齐表示不满。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中,取消了社会办医的多项限制。有人形容,这是民营医疗的又一春。最近传出的评级消息,也让不少人认为,民营医疗将摆脱“不规范”标签。
高树宽向记者介绍说,公立医院已施行了很多年的等级评审制度,有许多好的推进作用。目前,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与服务能力星级评审制度对民营医院是一种鞭策,对于民营医院的行业监督会有促进作用。
据介绍,等级评价结果将向社会正式公布,医疗机构也将被授予有效期为3年的相应等级证书和标牌。在评审过程中,如何保证过程以及结果的公正公开?王岳的建议是,行业内可以借鉴国外的评审制度,采用第三方评审机制,提高社会学者在评比中的参与度。评审人员可以包括本地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著名人士、有影响力的学者、各行业的专家,甚至可以包括宗教人士,“以此来保障评审的相对公正性。只要采用透明的评审制度,在评审后的公示就非常容易。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出现医疗服务质量下滑的现象,可以随时取消评价认证”。(来源:法制日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