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V黄晨灏 中国行#与中国诗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吴烈交流,“中国区域歌曲全国化、全球化”等问题。我认为,康定情歌、敖包相会、茉莉花等耳熟能详歌曲是对区域文化简单、直接描写后配上动人旋律的产物。歌词启发人们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向往。如果,把唐诗宋词白话后,也很美。
《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康定城有一卖松光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康定人称“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康定人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康定情歌唱的就是朵洛。这可能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了。按老人的年龄来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1946年,吴文季在任音乐文化教员的过程中,一个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调》旋律吸引了他,经他整理,改编或加工,并将它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大约在1930年前,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同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即后来的《康定情歌》) 。由于家人和族人的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家里不给他钱读书,后来还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李姑娘的相助,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我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等等,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
1946年,一个马夫哼唱的一首《溜溜调》旋律吸引了他,经他整理,改编或加工,终于诞生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康定情歌》。当时他把这首歌曲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为了更充分更鲜明地表现康巴人的婚恋高度自由,他添上了“世间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这段歌词。这首日后定名为《康定情歌》的四川民歌推上了中国和世界的音乐舞台,其间喻宜萱、江定仙固然立了大功,吴文季的伯乐身份因他后半生令人生悲的凄惨遭遇更应受到音乐界的充分尊重: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
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1953年,由东北电源制片厂(现长影)拍摄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由王树理、吴秀云首唱的这首《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