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贵阳市观山湖区主城区近16公里的金华镇翁贡村三友坡有一座手上记忆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非遗文化爱好者和游客们前去参观、学习。
走进手上记忆博物馆,大家可以“零距离”欣赏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藏品,感受丰富多彩的贵州非遗文化,这里不仅是珍贵的贵州非遗文化宝库,更是一个散发着历史和艺术香气的宝藏地。
该博物馆是贵阳市备案注册的第七个民间博物馆,是馆长王小梅发起的以蓝花叙事文化传承行动为主,以贵州非遗资源研究成果为依托,运用人类学、口述史、博物馆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对本土多元民族文化进行转化和运用,并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的生态型博物馆。
谈及在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三友坡的建馆初衷,王小梅介绍说:“把博物馆建到家乡,是自己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这既能让文化项目落地生根,也能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
这里藏品丰富多样 传播贵州非遗内涵
2018年,王小梅馆长在翁贡村用传统建筑形式营造修建了一栋小楼,小屋里展陈了她二十多年来收藏的贵州非遗藏品,以及沉浸“蓝花叙事文化传承行动”多年沉淀的文字成果,为了让这些藏品有一个妥善的归置之处,2021年,她注册创办了手上记忆博物馆。
2023年5月,经过四百多天的完善,这个坐落于传统村寨的民间博物馆正式开馆。全新开放的博物馆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作为集合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的展示与体验中心,手上记忆博物馆兼具国际文化交流、非遗手艺人交流、学术讲座、城市支持文化传承与体验活动等功能。博物馆还配套有口述史档案展示及纪录片放映厅、人类学书屋、手工体验、文创展示与销售空间、豆腐餐厅、蓝花文宿等,集博物馆、文宿、非遗研修研培、文博人才培养、非遗文创研发、文化客厅等功能于一体,并联动周边村民建立了非遗家庭工作坊,在当地形成了“文博艺术村”。
相比其他博物馆,手上记忆博物馆长期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口述史工作方法为核心,志在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研究和文化整理为主带动发展的民间博物馆。
“经过多年深耕非遗文化,手上记忆博物馆通过藏品的收集、文化项目采集资料、定期开展贵州非遗技艺培训等方式,与贵州各市州的非遗手艺人建立了有效沟通渠道,从藏品到非遗手艺人再到村寨,已形成了一张贵州非遗文化联系生命网。”王小梅说。
从2000年至今,手上记忆博物馆已收集贵州省境内多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物件,广泛采集全省以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为主的民族仪式类和生活类物件,现藏有蜡染、刺绣、民俗物件等近6200件(套)。
手上记忆博物馆展厅分为两大区块,集中展示了贵州上千个村寨多民族的蜡染、印染、纸扎染、枫香染及民族刺绣精美手工作品。其中,馆内展陈的精美服饰虽然古老,却非常经典,有着极高的艺术特征。
精细的蜡染图案,也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王小梅带着记者参观博物馆的藏品,她拿起一件蜡染衣服说:“我们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有生命力的,藏品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都值得去挖掘。这些藏品纹样保存的信息非常古老,手艺的留存,生活方式的延续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些多样的反思,这也是手上记忆博物馆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不仅收藏物,也关注物与人之间的联结。”
手上记忆博物馆里每一块看似普通的刺绣绣片,要细品才能体验其中蕴藏的故事。在王小梅看来,要想真正了解刺绣,了解绣片所蕴藏的内容,光看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走进村寨,要看实物,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们请教,才能真正明白这些绣片的精髓。
这里整理文集 开展贵州非遗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王小梅和其团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上起步较早,在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与建档工作中作出了诸多努力,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
“采用口述史方法,运用录音、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方式,对传承人及其传承的贵州非遗项目做科学的记录,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立清单、建立档案,为长远的学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王小梅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文集整理上,手上记忆博物馆整个文化研究团队已经有了诸多成果——贵州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三线口述史、村寨志等。
“对访谈工作者来说,能听懂和尽量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是做好访谈工作的重要基础。”王小梅说:“从口述到文字、录音以及音频档案,需要传承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完成文本的整理,整理过程虽然复杂,但却是十分有意义。”
目前,手上记忆博物馆共有10名工作人员、3名文化项目研究人员,主要负责博物馆基础性研究、审稿,以及村志、口述史项目等,其他7名工作人员为村民,都是手艺人,也负责后勤。此外,手上记忆博物馆还与省内外各高校的十几名人类学领域的博士达成了相关合作,聘请他们为博物馆的文化项目专家,一起致力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在王小梅看来,手上记忆博物馆不是商业机构,而是以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主导的非盈利机构,自己也从未把非遗文化保护视作一份普通工作,而是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手上记忆博物馆还在老馆开设了“龙宝龘龘 手艺朤朤”龙纹主题展览。王小梅介绍说:“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意象与符号,这次展览特别展出了黔地与龙有关的蜡染藏品,意为万物成龙,百虫幻化成了龙,比如有鱼龙、蛇龙、鸟龙、牛头龙、蜈蚣龙、卷草龙等。”
这里开展技艺培训 传承贵州非遗活力
长期以来,手上记忆博物馆秉承“一年参加馆里培训;二年开始居家就业;三年帮助馆内做订单,变为扶贫工坊长期合同手艺人;四年协助把村民申报为传承人;五年筑牢手工技艺,成为工坊培训技艺师傅;十年成师,培训和带领全村手艺人共同发展”的理念,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过去5年,手上记忆博物馆每年组织举办2至3期非遗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近900人,培训项目以苗族蜡染、刺绣,布依族纸染绣花,仡佬族印染等为主,已拥有成熟的培训模式及完备的培训流程。
王小梅介绍说:“现在,博物馆不仅做线下培训,线上也开展网络直播培训,线上接受培训人数累计已超过1000人。”
“今年,手上记忆博物馆还申报了国家二级博物馆和5个省级乡村工匠,助推了3个国家级蜡染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同时,博物馆还帮助观山湖区苍坡村、翁井村、上麦村等地的其他手工艺传承人申报‘最美绣娘’、‘文化人才’等荣誉。”王小梅说。
2022年,手上记忆博物馆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贵州省非遗研培基地,此外,手上记忆博物馆还被授牌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刺绣研发基地、贵州省锦绣计划脱贫基地、贵州传统手工艺传习基地和贵阳市市级扶贫工坊等。
同时,手上记忆博物馆以本土传统手工艺人参与为主建立了村级工作坊,运用贵州传统古法技艺、贵州“绣染娘”的传统技术,将现代设计和市场结合,不断扩展品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王小梅看来,贵州苗族蜡染、刺绣、印染等非遗手工艺制品想要打开全国乃至世界销售市场,首先要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工作,只有培育出好的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才能通过那些灵巧之手、灵秀之心的创作,有机地融入到生活化场景当中,才能实现产业的有效转化。其次,非遗文创产品要有创新的文创设计,才能吸引买家,打开销售市场。
目前,手上记忆博物馆为了逐步打开销售市场,做出好的非遗文创设计,与北京的桃李工坊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开发出十几种类别的文创产品。在上海,手上记忆博物馆还与上市公司至纯科技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他们负责销售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同时也作为手上记忆博物馆在上海展示贵州非遗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观山湖区不断推进农、文、旅深入融合发展,金华镇翁贡村的三友坡,如今也是观山湖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三友坡的手上记忆博物馆已逐渐成为观山湖区的一处新“文化客厅”。
王小梅说:“目前,手上记忆博物馆还开设了文宿,内设有亲子套房、观景房、学生公寓、亲友聚会套房等,很多非遗研学团队都前来研学,体验贵州非遗文化,拓展了三友坡的文旅体验新场景,助推乡村振兴。”(孙凯)
BuYi Tradition 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