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软腐败”一词也“应运而生”,为官的“不作为”现象时有出现,“老好人”“太平官”也就产生了。先前,针对这样的“ 软腐败 ”,各地都曾出台办法,或明确问责情形,倒查“ 一把手 ”责任;或使出“ 杀手锏 ”,将国家工作人员庸懒散行为与单位编制管理挂钩……应该说,这些都是“硬核”举措,对惩治“软腐败”行之有效。
然而,一个地方,一个团队,光去监督相关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上梁不正下梁歪”,一级政府的党政“一把手”应该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镜子和领头羊,不要等到“倒查”才恍然大悟。身为党员干部,就当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诸方面对自己有立体要求。在“只争朝夕”的当下,当“老好人”,做“太平官”的“慵懒”行为,恐怕就走不了多远了。
古人云:“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该成为党员干部的“平生意”。但是,在现实中,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状况。一种是积极的“开拓者”,他们每到一处,都“新政”不断,建设不断,至于“利益”,得先满足自己的“私囊”;另一种是自己“胸无大志”或“看破红尘”,只是想混几天日子,领几分轻松钱罢了,来个“不腐不干”,当个“老好人”,做个“太平官”。这两种极端的行为,最终受害的还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只有把“敢于担当,敢抓敢管,严格落实”的豪言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际的行动,“公仆志”“爱民心”才能得以体现。“打铁要靠本身硬”,唯有自己敢拍胸脯、敢接受监督,才有资格去管理、教导下属。一个“爱民”的领导容易带出一个“爱民”的团队;一个“爱民”的团队可能毁于一个“慵懒”的领导。
“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这是古代官员清廉家风传世的写照,但也凸现了“报家国”在干部心中应有的地位,为了“家国”,理当“甘守清廉”。要践行一颗“爱民心”,许多时候还得将自身“置之度外”,作好过“穷日子”的准备。不当“老好人”,是要把聪明才智发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不做“太平官”,是“敢于担当,敢抓敢管”的具体体现。
“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不错,在“无官”的时候,自由自在,少了许多的约束羁绊,也许日子还过得好些;为官了,心中装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日子比“无官”时“贫”些,那是必然的,更是应该的!只有做到了“有官贫过无官日”,才可能在任上作出“造福一方”的政绩,才会有“去任荣于到任时”的豪迈!(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