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四月伊始,全国各地的春耕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的迅速蔓延,越南、柬埔寨、俄罗斯等多个稻米、小麦出口国开始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从而造成国际粮价的上涨。粮食供应问题成为最近的热门议题,许多地方出现抢粮囤粮的现象。我们不禁自问:真的需要开始囤积粮食了吗?农业农村部给了我们答案:我国粮食充足,不必抢购囤积。
是什么让这个答案这样掷地有声?
一方面是手中有粮食。跟大家分享这样一组数据。一、近年来,我国粮食实现连年丰收局面,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二、自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三、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并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也就是相当于不到300亿斤。而且我国进口的主要是强筋若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总的来说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
另一方面是心中有希望。今年在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国家采取多项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局面。在春耕时节,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就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有序恢复农业生产工作。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发展农业。例如高油酸花生补贴,产粮大户奖励补贴等。这些都向我们释放出国家稳定粮食生产的强烈信号。今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重有增,春季播种进展顺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能稳住今年的粮食产量,端牢饭碗不是问题。
最重要的是恐慌性消费情绪作祟。每当危机发生时,我们的粮食消费量就会成倍增长,其背后有可能是大家心里都有恐慌性消费情绪。如果这样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的话,那么就会引发全民性恐慌。还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人们大量囤积食用盐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势必会导致粮食的短缺。不是粮少,而是心慌。
所以,面对新一轮的囤粮热潮,我们要重视,但完全不必恐慌。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应冷静理性思考。正像袁隆平爷爷说的那样,“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文/韩秀玲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