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小康事关民生福祉、国家战略,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只有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然而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党员干部,关键在干部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处于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全面恢复的重要期,党员干部更要拿出最佳状态决胜脱贫攻坚。
决胜脱贫攻坚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心。信心来自于对全局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群众创造力的充分信赖,更来自于对发展实践的科学判断。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努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脱贫政策符合民意、深得民心。但是如期、全面、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俗语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脱贫攻坚要辩证看待这些困难挑战,充分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决胜脱贫攻坚干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决胜脱贫攻坚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要我们全身投入、全力以赴。当前,全国上下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愿望也非常强烈,但也存在一些跟不上形势的现象。例如一些部门推诿扯皮,绕着矛盾办事;一些干部远离基层和群众,习惯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一些脱贫工作存在数字脱贫现象。因此,在这关键时刻,作为干部必须强化担当意识,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将责任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以“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沉下身子融入群众,扎扎实实的推进各项脱贫攻坚任务。
决胜脱贫攻坚要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辩证思维学习中说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都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突破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微观操作,都离不开实践,不能没有群众参与,不能不听群众声音,不能不做深入调查。当下,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脱贫瓶颈、脱贫困境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讲是脱离群众、远离实践所致。因此,党员干部要重视在工作中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真理,将理论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在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就要肩膀能负重、关键敢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者:陈晓龙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