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五一小长假后的首个休息日。在城市副中心,上万名党员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参与身边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活动。从本月起,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将纳入副中心党员回社区(村)报到的日常活动内容。(5月10日 千龙网)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被国人重视。随着生态文明进入到“五年规划”,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而如何解决城市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生活垃圾,成为城市环保的难点和痛点。但是,“垃圾分类”牵涉到的具体问题很多,民众的思想意识到基本常识都亟需提高。据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5月正式实施,但仍有不少市民对垃圾分类存在颇多疑问,除推出“垃圾分类”市民公开课外,城市副中心的党员志愿者们到一线参与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活动,是人垃圾分类形成常态的重要举措。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除了那些大型的建筑垃圾之类的“其他垃圾”,主要是市民的生活来及。因此,“垃圾分类”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也就是产生生活垃圾的每一个家庭。“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党员应起到带头作用。”新闻中的在职党员李永华就做得好,他早在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一家人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对废旧电池这类有害垃圾从来不乱扔。这样能以身作则又有丰富的“垃圾分类”经验的党员志愿者,主动担当起“指导”与“宣传”的义务,很容易让市民接受,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党员志愿者对整个“垃圾分类”的指导与宣传,不是简单的“党日活动”,而是在人们的“垃圾分类”习惯还没形成常态化之前需要坚持的义务工作。为此,北京市通州区从5月起,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纳入副中心党员回社区(村)报到的日常活动内容,给广大党员同志肩上加了压。只有让“指导”与“宣传”成为“日常活动”,才有坚守下去的信心和动力,党员志愿者们也将在这项志愿服务中倒逼自己加强“垃圾分类”常识的学习和社区服务意识的提高,从而实现服务他人与提高自己的良性循环。
“垃圾分类能不能顺利推动,关键在于居民意识的培养。”因此,党员志愿者除了具体的分类分类“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居民意识,把“被动”的接受指导变为“主动”的分类整理。居民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学习有关“垃圾分类”的常识,对玉米皮儿、粽子叶、大棒骨、榴莲壳、螃蟹壳等这类容易归错类的垃圾就会重新认识,提高鉴别垃圾的能力,从而促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形成。指导与宣传要落到实处,责任的落实关系重大,让每位党员认领“结对户”,签下承诺书,一对一指导监督,是压实责任,推动工作的有力保证。
“垃圾分类好,党员要先行。”市级干部下沉到村,与村内党员及在职党员志愿者形成强有力的“指导”与“宣传”力量,一方面现场指导垃圾分类常识,一方面从提高居民意识做起,“治标”与“治本”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可一蹴而就,通州区3万名回社区(村)报到的在职党员,今后将长期开展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志愿服务。这既是“垃圾分类”的实践论,也是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值得推而广之。(文/黄自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