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国新办召开检察机关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有关工作情况发布会。最高检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陈国庆表示,有些信访人可能会长期上访、多次上访,设身处地地想,我们作为老百姓,有了问题,到有关部门反映,没有回复,问题得不到解决,肯定要不停地反映问题。
信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既是连通社情民意的纽带,又是纠治歪风邪气的渠道。打造法治信访,做到信访工作件件有回复,既要围绕民生解难题,又要结合社情民意看施政得失。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局面,信访工作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持法治强基础、促规范、上水平,变“堵”为“疏”处理好缠访、抱团访、群体访、涉法涉诉访等问题,拉直公平正义,彰显时代担当。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信访问题来源于基层,而基层素有“县官不如现管”“法不下乡”“花钱买平安”的陋习,人治意识浓厚,短视思维突出。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基层干部学法用法普法的能力,让法治意识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理顺大政方针贯通的渠道。同时,推进各级各部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力量解决信访问题,加强立法制约,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让全民守法上新台阶,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公民道德规范。只有纠正人治思维,塑造干部群众的法治信仰,破解“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歪风邪气,才能遏制缠访闹访、群体访等信访案件。
其次,转变工作方式,处理信访变堵为疏。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需要变“堵”为“疏”,理顺三个关系:一是打破接访单位信息不共享,充当“中转站”的局面,遏制信访案件层层批转,部门之间推诿扯平,导致问题上交,或者问题下嫁,群众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二是疏通群众的思想认识,个别群众缺乏法纪观念,奔着一己之私奉行“信访不信法”,把信访视作个人“特殊权力”,要挟政府机关死磕不正当诉求,个别行政机关为了息事宁人,有妥协纵容现象,造成基层法治舆论环境差。三是理顺信访程序,在某些地方,信访工作随意性大,导致信访件向上集中,个别单位不愿意俯身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诚意,在敏感时间节点堵截信访,助长信访人的上访“自信”。这种为保住乌纱帽遮盖问题、回避问题的做法,实质是缺乏真诚服务的情怀,是引发缠访、抱团访、群体访、涉法涉诉访向上集中的诱因。
再次,升级服务手段,打造网络信访渠道。信访服务手段要与时俱进,积极“触网”走网络群众路线。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网络信访知晓度、覆盖面,加强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提高网络信访的关切度和回应率,连通网事民意,变被动为主动,掌控舆论的话语权。要主动作为创新创意,畅通网络投诉等信访渠道,推动信访案件智能受理,信访服务公开透明,提高信访工作的公信力,塑造阳光信访的质量口碑,以口碑换民心聚民意,升级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推进法治信访,法治是基石。必须加强信访法治化的基础建设,既要通过落实访诉分离促规范,又要运用抓实法治宣传教育强基础,引导干部群众学法用法信法,涵养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的习惯,走法治信访的正道。做到这些,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的依法治理能力,筑牢务实为民的思想根基。(文/萧秋林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行政审批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