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市商务局举办了广州市2020年诚信兴商宣传月暨保利·美团517吃货节活动,以“弘扬诚信理念推动安心消费”为主题。记者获悉,广州将制定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遏制预付式消费风险。(5月18日《信息时报》)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随之开始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开始“包围”在广大消费者的周围,而“预付卡”消费方式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预付卡”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趋势。一些商家正是瞅准这一“商机”,推出“充值多少返利多少”“多消费多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不但让消费者从中获取一定的“实惠”,而且商家也能通过“预付卡”消费方式留住消费者,并从中获取利润。可以说,“预付卡”消费方式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这都是一种“双赢”之举。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商家由于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资金周转难等问题,而出现了商店“关门”的现象。按说,商家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商店“关门”,之前消费者预付卡里的钱应该及时退还给消费者,但一些无良商家不但不及时退还,反而能拖则拖,能骗则骗,甚至“溜之大吉”,致使“预付卡”消费成了吞噬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消费陷阱”。
其实,早在2012年9月,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要求发卡企业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前往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并对相关企业实行资金存管制度,按预收资金的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存入存管资金,一旦违规,便可对企业形成约束。可见,对预付卡消费的管理还是有明文规定的。但由于只有管理办法,而没有规范性制度跟进,因而“预付卡”管理还是处于“失管”状态之中,导致“预付卡”消费“乱象丛生”。
因此,笔者以为,此次广州将制定出台预付式消费管理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遏制预付式消费风险之举,无疑具有规范、指导和借鉴作用,不但能有效避免“预付式”消费风险,而且还能依规保护消费者权益。可以说,规范“预付式”消费是一种“制度进步”。
当然,要真正治理“预付卡”乱象,还须“多方发力”。首先,监管要到位。工商、消协、物价等部门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常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制止,规避类似“预付卡”消费的漏洞。其次,处罚要严厉。对故意、恶意使用“预付卡”消费骗取消费者钱财的不法行为,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绝不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其三,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通过“黑名单”制度,让那些无良商家也“一时失信,处处受限”,为自己的无良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契约。
同时,消费者维权意识要跟进。“预付卡”消费套路深,陷阱多,但消费者绝不能坐以待毙,任凭“宰割”,应对损害自己合法权益的“预付卡”消费大胆地说“不”,并采取法律途径积极维权,以避免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笔者相信,只要监管到位,处罚从严,维权跟进,再辅以“制度规范”,那么,“预付卡”式的消费权益“陷阱”就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从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文/叶金福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