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办宣布,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消息一出,广大网友纷纷拍手叫好,评论道路边小摊才是城市的灵魂。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释放地摊经济活力”。但由于之前创文、创卫政策并不允许地摊经济的存在,只有浙江杭州、河南许昌、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少数地方进行了大胆尝试,而大多数地方政府仍在观望,中央文明办的决定可谓适逢其时,给各地政府有序推动地摊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通常把市容市貌作为首要创建标准,而地摊经济不可避免带来的占道经营乱、卫生管护难问题,通常被城市管理者“一刀切”,由此导致城管暴力执法问题频发,虽然城市整洁了,小摊小贩不见了,但城市烟火气、生活味也淡了,背后折射的却是懒政、怠政问题。整洁有序固然重要,柴米油盐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无论是创文还是创卫,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而如果连群众家门口的便利都被取缔了,城市管理也就冰冷的失去了温度,也就丧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裁员潮、失业潮来袭,“昨日小白领,今日外卖小哥”成为新选择,而还有部分失业群体依旧找不到出路,地摊经济具有门槛低、风险低、吸纳就业人口多的优势,释放其活力,能够帮助低收入群体、失业群体缓解生活压力,同时还方便了家门口生活,缓和了就业压力,让城市更有活力。各地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在创文“指挥棒”下留住地摊经济的烟火气,不应看成权宜之计,而应视为对文明城市的更高要求,放开地摊经济的同时城市管理也不能缺位。
创文既要文明,也要民生,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是检验治理水平的一次能力测试,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一次大考。在激发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也要做到城市治理井然有序,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不仅要心中有民,还需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是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新挑战,必须具有解决好如何合理规划开放区域和时段既解决小商小贩生计问题又不影响交通市容,如何建章立制确保经营有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杜绝假冒伪劣、保障食品安全等)的专业能力,把该放开的都放开,该管好的都管好,推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城市为人民。文明城市的烟火气让微观民愿与宏观民生结合,让个体小期盼与城市大情怀交融,让每个人在人间烟火中找寻到更多属于自己的“小确幸”。(文/雷超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委组织部)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