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这一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不可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熠熠生辉。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人民政党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是其根本立场。《**************宪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千钧之字中蕴含的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人民观念,追根溯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深植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心中。从南湖红船出发,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保障着广大农民发展之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维护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血泪抗战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当家做主,“三大改造”重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践行“两个一百年”目标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步,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愁所盼皆印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人民发展靠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基础的群众路线,将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于党的发展全过程。正因为有了人民,工农武装割据才有了阵地,敌后抗日根据地才有了依托,小米加步枪才能发展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两弹一星才能在人民的聪明智慧中诞生,经济活力才能在人民的艰苦奋斗中激发,联防联控的大网才能在人民的无私无畏中织密织细,党的根基才能在人民的支持拥护中不断壮大,党的事业才能在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命运联系中走向辉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深入人民的执政根基坚实无比,上下齐心的执政力量攻无不克,民心所向的执政资源弥足珍贵,进入新时代,我党更要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人民至上利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共享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民奋斗的体现,也是我党价值追求的凸显,更是全力将人民利益落到实处的最好诠释。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民法典表决通过,这是“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法律中的伟大应用实践,法典编纂时征集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保障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展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2020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既给各级党委政府在疫情下聚焦“六稳”,促进经济高质量复苏吃下了定心丸,也为各级党委政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聚力“六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消息:“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不将占道经营列为测评考核内容。”接地气的规则,给了流动商贩更多的发展空间,代表了民意,关注了民生,谋划了民利…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理念在事无巨细中得到升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党的人民立场中得到保障,如今更应时刻牢记将社会发展效能转化为人民的切身利益,如此,党和人民便能行稳致远,同心共筑中国梦。
民生多小事,枝叶总关情,谁将人民永远举过头顶,谁就会得到人民永远的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课题面前,我党更要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全面从严治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重人民首创、顺时代潮流,聚人民力量、建现代强国,遂人民心愿,奔伟大复兴,得人民之道、行久远之路。(文/谢民强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