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蓝田一名小学女生在校园内,被4名男生拖到男厕所侵害;事发第2天,4名涉事者转入工读学校。当地警方回应:嫌疑人均未满14周岁,不予立案。(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近年来,低龄犯罪恶性案件屡见报端。从校园暴力,到杀人抢劫,手段恶劣,情节严重,案件一发生就能获得极高的社会关注度。而作案人却往往只被收容教养或送往工读学校,犯罪成本可以说是极其微薄。这对社会发出了错误的信号,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遏制犯罪低龄化,已刻不容缓。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观点,两会期间也被多位人大代表提议。目前,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应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未满14周岁成了一道保护墙,未满14周岁的犯罪行为人,即使是杀人放火也无需承担责任。诚然,法律的规定必然具有良好的初衷,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青少年在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均已今非昔比。因为年龄小就不追责,并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一种放纵。
同时,我们也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年龄上。法律是红线,但不是万能的。仅仅依靠法律,是指标不治本。问题的源头,还是在这些孩子身上。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共同行动。
青春期的孩子们,冲动、易怒、敏感而又焦虑。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对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加强家庭建设,强化监护人的监管责任,对失职监护人的惩罚措施做出明确规定,让家庭预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学校则直接担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教书育人,在知识教育之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让法制观念深入青少年的心灵;社会也需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相关部门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行协助和支持。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用法律进行兜底的同时,更要用好教育、关心与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让犯罪在源头上消弭于无形。(文/田琦琦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政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