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的背影、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感。从苏绣的细腻针脚,到京剧的悠扬唱腔,从宜兴紫砂壶的古朴韵味,到杨柳青年画的鲜活色彩,每一项非遗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断代、受众萎缩的困境,保护与传承非遗迫在眉睫。因此,非遗传承不能只靠“老手艺”的孤独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
一、年轻人是破解非遗传承困境的“密钥”
在云南大理,90后扎染传承人刘晓迪的工作室里,靛蓝染缸与电脑设计台并排而立。她将扎染纹样转化为数码图案,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球20多个国家,让白族扎染从乡间布坊走向国际秀场。这样的案例绝非个例:00后剪纸女孩林琳用 3D 建模技术复原失传的 “立体剪纸”,抖音账号半年吸引百万粉丝;“95 后”苗绣设计师吴侬把银饰纹样融入街头潮牌,让苗寨绣娘的手艺成为时尚圈新宠。这些年轻人用互联网思维打破“闭门造车”的传统模式,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活文化”。
二、传统技艺需要年轻血液的 “化学反应”
非遗传承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无疑是让非遗“活”起来、“火”下去的关键钥匙。“90 后”面塑艺人,打破传统面塑仅作观赏摆件的局限,将面塑与热门动漫、游戏 IP 结合,创作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角色形象,把小小的面塑作品推向广阔的文创市场;一些地方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让古老戏曲在新的演绎形式下重焕生机,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剧场。苏州“80后”绣郎张雪在传承苏绣技艺基础上,以更现代的审美和更大胆的跨界作出创新尝试,在瓷瓶上“绣花”、把记忆金属与丝线结合做出“会动的苏绣”。
这些创新之举,不仅为非遗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更让其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破圈传播。
三、构建年轻人与非遗的“双向奔赴”机制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需要打破“传承等于吃苦”的刻板印象。浙江出台“非遗青春计划”,为年轻传承人提供创业孵化基金;贵州举办“非遗电竞赛”,让侗族大歌成为游戏背景音乐;故宫推出“非遗研学营”,让中学生在榫卯拼装中感受工匠精神。这些创新举措正在构建“传统技艺吸引年轻人,年轻人反哺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从大漠驼铃到江南丝竹,从苗寨银饰到藏地唐卡,非遗是中华文明最鲜活的基因图谱。当“90 后”开始研究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规律,当“00 后”在B站直播漆器制作过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让我们以年轻人为画笔,以传统为底色,在时代的画布上勾勒出非遗传承的新图景 —— 因为只有让年轻人真正“接棒”,古老的非遗才能在岁月长河中永远年轻。(尚寨土家族乡人民政府 安雪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