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正在自费筹拍手机短剧《我在黄龙溪古镇等你》
其实,黄龙溪古镇“利川小面馆”老板佘利川和“顾家一根面”老板顾上丘,从他们的爷爷辈算起,也是从陕西关中地区过来的。
2024年春节,成都黄龙溪古镇著名投资专家李勇(图)
那时候,正值战争时期,他们几家人一起来到四川后定居下来,再也没有回过陕西关中的老家。
“邱总!一根面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李勇快步走上前去,碰了一下邱伟的手背,好奇的问。
“不着急,我们等到了‘顾家一根面馆子’坐下后,一边看一根面下锅时的表演,我再给你讲解!”
“好的!”李勇想,快到中午了,“顾家一根面馆”里的游客自然比较多,坐下一边看表演,一边吃面也是一个好办法。
中午黄龙溪古镇“顾家一根面馆”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根面制作者跳着迪斯科舞步,慢慢地把手上的一根面抛进滚烫的开水锅里,等待生面变成熟面。
“顾家一根面馆”一根面制作表演者,有时候是一位男扮女装“伪娘”;有时候是一位非常漂亮的美女;有时候是一位年过花白的老大爷;有时候是一位中年妇女……
还是同样的问题,由于黄龙溪古镇一根面馆的表演成分大于“一根面”本身。
于是,在黄龙溪古镇龙头、龙肚、龙尾,一共出现过三家“一根面馆”:曹家一根面馆、汪家一根面馆、苟家一根面馆……
面食属于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食品之一,各种做法林林种种,都可以说是祖先流传下来的食品和制作工艺。
李勇和邱伟好不容易的找了一个位子坐下,邱伟继续说,“黄龙溪一根面可有大来头呢!它起源于宋元明清时期,那时候黄龙溪地处平原,鹿溪河与锦江交汇穿镇而过,地肥水美,盛产小麦。每到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黄龙溪人就会用麦心粉制作一根面,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在以前,这可是纯手工制作,没有机器帮忙,全靠的是老一辈人的手艺和耐心。”
李勇听得入神,连忙问道:“那这一根面的制作方法肯定很复杂吧?”
邱伟点点头,接着说道:“那是相当复杂!从和面到面下锅,总共得十几道工序,耗时十多个小时呢!”
“先得把适量的面粉加上少量的食用盐,再用65度的温热水和面,这一和就得一个小时左右。和好面之后,还得揉上半个小时,然后醒面半小时,就这么反复个7、8次,面团才算基本制作好了。这每一次揉面和醒面,都是为了让面团更有韧性,做出来的面条才更劲道。”
李勇想象着那复杂的制作过程,不禁感叹的说:“这也太麻烦了,怪不得现在很多传统手艺都快失传了。”
邱伟接着说:“面团做好了,就开始搓条。把面团搓成胳膊粗的粗条,然后不停地搓,一直搓到手指头粗细。再把搓好的面条一圈一圈地盘在圆盘里,盖上湿布,醒上4个小时左右,这才可以下锅。下锅的时候可有讲究了,由面艺师捏住一根面的一头,远距离地抛入锅中煮熟,那场面,就像猛龙过江一样,面条在空中龙飞凤舞的,可好看了!”
正说着,一位女服务员端上了两碗热气腾腾的一根面。李勇看着碗里那细长的面条,迫不及待地夹起一根,准备开吃。邱伟连忙拦住他,笑着说:“这一根面的吃法也很有讲究,你得夹住一根长面从头吃到尾,要是大夹大夹地往嘴里塞,可就品不出这面的独特风味了。”
“这个面这么长,有长命百岁的意义在里面吗?”李勇思考着,黄龙溪古镇一根面更深层次的来历和故事。
“是的!小孩过生日、老年人过生日,成都周边的人都会在网上下单,买上一碗长寿面回家里煮着吃!”
“那,黄龙溪古镇一根面的销量,很大哦?”李勇听了,恍然大悟,他按照邱伟说的方法,夹住面条的一端,慢慢地往嘴里送。
面条入口,爽滑劲道,越嚼越有嚼劲,那纯粹的麦香味在口中散开,让他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味道,简直绝了!怪不得这么多人都对这一根面赞不绝口。”
“既然,黄龙溪古镇一根面有上千年的历史,为啥不去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呢?”李勇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
“这个问题,你需要向顾老板提出来!”邱伟把面往嘴里不断送入的同时,眨了眨眼睛,把李勇这个问题又抛了回去。 (周玉军 林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